2022年12月27日上午,中國有研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舉辦張國成院士追思會,會議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召開,張院士親屬、同事、學生以及生前好友等共同緬懷追思。中國有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趙曉晨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由集團總經理熊柏青主持。集團領導班子成員、部分職能部門及子公司負責人,以及院士、專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學會以及企業代表等參加此次追思會。

追思會伊始,與會人員全體肅立默哀一分鐘,向張國成院士致以哀思。隨后,宣讀了所有發來唁電、唁信以及敬送花籃等形式表達哀思的單位及個人名單,并播放了張國成院士生平影像片。隨后,線下、線上參會代表以及親屬紛紛發言,回憶張院士的點點滴滴,追思張院士的科學家精神。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張國成院士胸懷家國、甘于奉獻的家國情懷,敢為人先、永無止境的創新精神,精益求精、勤耕不綴的科學精神,甘為人梯、誨人不倦的育人精神,淡泊名利、艱苦樸素的高尚情操,將激勵每一位有研人接續奮斗,勇毅前行,為實現“中國稀土強國夢” “中國有色金屬強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張國成院士生平
張國成同志1931年8月21日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 1952~1954年就讀于云南大學冶金系,1954~1956年就讀于昆明工學院冶金系,畢業后被分配到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工作。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國成同志將畢生精力都投入到了稀土資源開發和冶煉分離技術研究開發與應用推廣,是中國稀土工業技術的主要奠基人之一,真正踐行了“俯首甘為稀土牛” “為使中國真正成為屹立于世界東方的稀土強國而奮斗終生”的人生格言。他曾先后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何梁何利科技獎以及全國有色金屬工業系統特等勞動模范等獎勵和榮譽稱號,被國內外同仁譽為“酸法之父”,為中國乃至世界稀土科技和產業發展、確立中國稀土工業的優勢地位做出了重大貢獻。
上世紀50-60年代,張國成同志為了滿足國家急需,積極投身到稀土提取分離研究,開始了我國稀土從無到有的開創性研究,原創鋅粉還原-堿度法制備高純氧化銪技術,大幅簡化流程并提高銪的純度和回收率,行業應用率80%以上,打破了國外產品壟斷,為彩色電視熒光材料國產化做出了突出貢獻。該成果于1978年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包頭白云鄂博稀土礦是世界儲量最大的輕稀土礦,多金屬共伴生,成分復雜,法、德、日等國科研人員采用國外成熟冶煉工藝進行處理,均未得到預期結果,是世界公認的難冶煉礦種。70年代起,張國成與國內同行一起開展包頭稀土資源綜合利用大會戰,聚焦于攻克包頭混合型稀土礦冶煉這一世界難題。
1973年,張國成率領團隊自主研發成果第一代硫酸法工藝,該工藝最大特點是能夠處理低品位稀土精礦(當時包頭稀土精礦品位不到30%),率先實現規模生產,稀土回收率由40%提高到70%以上,先后在包鋼稀土三廠、哈爾濱火石廠、甘肅稀土推廣。該成果于1978年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9年,張國成帶領羅永、區海峰等人開創了第二代硫酸法工藝,該工藝采用萃取轉型,替代冗長的復鹽沉淀轉型工藝,是一項重大的原始技術創新,作為有研總院第1項商品化出售的技術成果,1980年在甘肅稀土實施技術轉讓,建成了當時亞洲最大、世界第二的稀土冶煉廠,使我國稀土生產規模從百噸級跨入大規模連續化生產階段。該成果于1985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
80-90年代,張國成帶領黃小衛、顧保江等人開創了固磷硫酸強化焙燒-萃取法冶煉包頭稀土礦第三代硫酸法工藝,實現了包頭稀土礦低成本、大規模、連續化生產,成果應用率超過90%,冶煉分離產品產量占世界的65%,徹底改變了世界稀土產業格局,我國稀土產業由此步入跨越式發展,稀土產量躍居全球第一。相關成果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二等獎。
進入21世紀,已近70高齡的張國成院士仍然孜孜不倦潛心科研,又開發了電還原-萃取法制備超純氧化銪清潔工藝,在甘肅稀土集團建成世界最大的超純氧化銪連續化生產線。
張國成還主持和參與完成了多項國家稀土科技戰略規劃,培養了以中國工程院黃小衛院士為代表的一批稀土科技創新及工程化領軍人才,對推動我國稀土行業持續高質量發展、壯大行業接續人才隊伍發揮了重大作用。
張國成院士的逝世是中國稀土界的重大損失。張國成院士長期奮斗在稀土科研和生產第一線,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楷模,他愛崗敬業的家國情懷、求實創新的嚴謹學風,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將繼續激勵一代代稀土人為實現“中國稀土強國夢”而努力奮斗。